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對於全球化支持者而言,
  你可意識到全球整合中弱勢國家的人民正遭受剝削?
  對於全球化反對者來說,
  你是否只是抱持著狹隘的保護主義觀點?

  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
  你可知道「全球化」並非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物,
  而是一段五萬年來本質不變的歷程?
  以商人、傳教士、探險家和戰士等「全球化者」為核心,
  將「全球化」置於千萬年來完整、複雜且豐富的脈絡中加以闡釋,
  一部雄奇瑰麗、大師風範的扛鼎之作!


  今天,人們對全球化的印象,是國際會議上大公司的首席執行長、政府高官與經濟學家極力宣揚的美德,是星巴克不時推出的咖啡新口味,也是遠在其他時區的二十四小時客服中心。不過,若全球化真如此美好,為何世界各地的農民組織、人權組織、環保組織與勞工組織會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場高舉抗議標語,大聲譴責其罪惡?但若真如此邪惡,為何人類沒有群起而出,阻擋這段長達上萬年的發展過程?

  從經貿角度看全球化,確實有助於人們理解這個由網路、手機和電視連接起來的世界;但世人在批判之前多半有所不知的是,早自五萬年前,人類從非洲散布至全世界後,就已藉由下列「全球化者」的力量而「全球化」了。

  商人——通過貿易之網,數千年來,商人們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在一起:從駱駝商旅到季風吹動的帆船;從汽船到集裝箱貨輪,再到線上購物。
  
  傳教士——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傳教士,將信仰帶到遙遠的角落,使異國土地上的千百萬人皈依;如今,新一代傳教士是非政府組織,則視環保與人權為其宗旨。

  探險家——從迦太基將領漢諾到中世紀旅行家伊本.巴杜達,從馬可.波羅到麥哲倫,無數探險家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催生了今天交融的世界。迄今,遊客與移民等現代探險家,借助現代交通工具建構了日益強大的紐帶。

  戰士——從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野心勃勃的人們征服了土地與人口,建立了種族混雜的基因庫,並傳播各種文化。而現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也藉由武力將民主與自由理念傳布到全世界。

  然而,「全球化」卻也逐漸成為一個爭議詞彙。在支持者眼裡,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也是成千上萬人脫離貧困的機會。但在反對者看來,全球化卻意味著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遭到砍伐,以及肯亞的咖啡種植農慘遭剝削。設法使邊緣人口融入全球化,鼓勵發展中大國繼續對外開放,同時遏制西方已開發國家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風潮的興起,將是未來全球性的挑戰。

  《全球化的故事》一書追根溯源,不僅以清晰的思路與流暢的筆觸,沿著人類數千年的軌跡全面呈現,更比較了數千年前的進程和現今的發展,同時也提出對全球化的反思和批判。對於過分熱情的全球化支持者或過於悲觀的全球化反對者來說,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得獎紀錄

  ★二〇〇七年《前言雜誌》年度書籍獎歷史類佳作

名人推薦

  「《全球化的故事》是一本信息量極大、博學而又風趣的書籍。這本有關人類聯繫的著作,鮮明揭示了久遠、複雜而無情的人類融合之路的復興,我們在很久以前就是緊密相連的同胞,而現在全都禍福相連、休戚與共。」——埃內斯托.塞迪略(Ernesto Zedillo),墨西哥前總統,耶魯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納揚.昌達描述了一段獨一無二、意義深遠的全球化歷史進程——全球化概念如何形成、發展並成為現在定義全球融合的詞語。我已經寫了兩本有關全球化的書,但《全球化的故事》仍令我獲益匪淺。學生們在閱讀本書時會發現裡面的逸聞趣事淺顯易懂,學者專家們則會發現其分析鞭辟入微。本書為全球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你想要理解或講述此話題,本書無疑將會有所助益。」——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世界是平的》作者

  「《全球化的故事》以俯瞰天下的視角和優雅的筆觸,對現代全球化歷程做了一番重述。寓意深遠、饒有趣味的奇聞軼事貫穿全書。本書對於想要瞭解當今全球化進程的人,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二〇〇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一部雄奇瑰麗、大師風範的扛鼎之作。納揚.昌達以當前的流行詞『全球化』為主題,將一個千萬年來塑造人類面貌的現象置於完整、豐富而複雜的背景中加以闡釋。他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韻流動的筆法,展示淵博的知識,將有關科學史、政治、商業與宗教的話題編織為一段圓融通暢、引人入勝的故事。」——斯特羅布.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布魯金斯學會主席

  「昌達專業詳盡的分析,不僅給讀者帶來了閱讀的盛宴,也令人耳目一新,幫助我們形成了一層新的、重要的理解。一本必讀之作。」——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im),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前主編,《微權力》作者

  「《全球化的故事》無疑是二十一世紀的經典之作,作者納揚.昌達以學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記者觀察事物的敏銳視角,講述了人類自誕生於非洲以來直到與電腦形影不離的種種變遷。昌達是一位真正的地球公民。世界上每個家庭、學校、企業和使館都應閱讀這本書,它應成為全人類知識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里克.席勒(Derek Shearer),美國駐芬蘭前大使

  「從長時段的歷史觀點與極為寬廣的地理視角來看全球化,清楚呈現了我們所面對的當代政治困局,讓人耳目一新。」——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世界體系」理論主要提出者

  「昌達對全球化的論述猶如一股清新空氣撲面而來。他以全面的、博學的、清晰的方式來處理這一主題,從最早的人類走出非洲,直到其最近在金融市場上的展現。本書筆調平實輕鬆、詼諧生動,也許是目前有關世界史或全球史最好的單本著作,對於所有研究這一課題的人士,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布魯斯.麥茲黑希(Bruce Mazlish), 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榮譽教授

  「在我看來,《全球化的故事》是一本非常棒的作品,信息量極為豐富,見解深刻、富有激情、雄辯而淺顯易懂。文章主題新穎、組織結構尤為有趣。本書一個尤為重要之處在於,它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繫,並從中透視全球問題,其關注點並不僅局限於經濟,也闡述了催生我們現代生活的推動力。我猜,本書將擁有廣泛的讀者,而且在任何擺放與全球化有關著作的書架上,都會佔據特別的一席之地。——傑佛瑞.加滕(Jeffrey Garten),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國際媒體好評

  「分析深具說服力……書裡充滿引人入勝的知識。昌達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記者與學者這兩方面的訓練,為他的故事帶入了記者的眼光與步調,以及讓人印象深刻的知識廣度。」——傑佛瑞.N.華瑟斯坦(Jeffrey N. Wasserstein),《新聞周刊》(Newsweek)

  「在這部迷人的全球化歷史裡,昌達勾勒了今日全球各地日益緊密的相互聯繫。兩千多年來,人類意欲探索、成功與宰制的渴望推動了一部鉅著,而這種全球性的交流正是這齣大戲中的一部分。書中的敘事,就圍繞著個人與集體動身橫跨各大洲、各時代的故事而進行。」——《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

  「納揚.昌達主張全球化是人類表達渴望的一種方式,這種渴望可以追溯到時間伊始,第一批離開非洲家園的人類就是在這時出發,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作者敏銳的目光投向了歷史上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之處,而風格獨到的細節與作者的看法也讓本書增色不少……反對者將幾近邪惡的特質加諸在全球化之上,但昌達靠著拆解近代全球化的特徵,再將之與歷史上一連串無窮的先例結合在一起,讓這種現象不再諱莫如深。」——威廉.格林姆斯(William Grime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昌達帶著歷史學家的視野與政治學的體悟,巧妙論證說明全球化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勢不可當……昌達所寫的歷史就像一部好看的神秘劇,充滿了驚奇的劇情與啟示的瞬間。」——《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我們多數人都把全球化徹底視為這個時代的現象——腦海裡浮現的是多國咖啡產業鏈與多語言的客服中心,但對昌達而言,全球化就和人類本身的出現一樣悠久,也同樣複雜難料……他以包羅萬象的方式全面探討一直以來連接個人、社會與文化的力量與事件,筆調靈動,鮮活的軼事層出不窮。」——伊沙安.塔多爾(Ishaan Thardoor),《時代雜誌》(Time)

  「充滿事件、趣聞與英雄事蹟的生動著作……從驢子與駱駝到貨輪與貨機,昌達一路追尋著實際的貿易情況與技術,而在點出深厚的歷史延續性上,他做得也同樣優秀……他為全球化的必要性及其潛力所做的說明,既堅定又饒富興味,一槌定音。但他同樣也對全球化的輸家抱持無邊的同情心。」——《經濟學人》(Economist)

  「故事精彩,滿是有趣的細節……應該規定那些以為自己還活在民族國家世界、甚至心心念念想移民到這種世界的人,全部都來讀一讀這本書。」——漢斯—海因里西.諾爾特(Hans-Heinrich Nolte),《全球史》(Global Histor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納揚.昌達(Nayan Chanda)


  現任職於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耶魯全球線上》(YaleGlobal Online)主編。曾任《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與《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Weekly)週刊編輯。二〇〇五年度美國索倫斯坦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得主。

譯者簡介

劉波


  媒體人、評論人、譯者。中山大學經濟法學碩士畢業,曾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經濟觀察報》等多家財經媒體任職,現為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有學術性譯作數本,常年在中國媒體發表時政、公共政策、國際關係、歷史等方面之評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_非洲的起源
第二章_從駱駝商旅到電子商務
第三章_內建全世界
第四章_傳教士的世界
第五章_流動的世界
第六章_帝國之網
第七章_奴隸、細菌與特洛伊木馬
第八章_全球化:從流行用語化為詛咒
第九章_誰在害怕全球化?
第十章_前路

致謝
註解與參考資料
全球化紀年表

 
 

導言

  當年,我與妻子遷到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居住。數天之後,一位水電工上門來修理一些壞掉的插座。傑瑞是位和善的中年人,他問我在耶魯大學從事何職。當我提到就職於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時,他吃了一驚,彷彿聽到了某個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老大自報家門。「哦!願上帝拯救你!」他囁嚅道。我迷惑不解,細究根底,才發現傑瑞之所以如此訝異,是因為他以為遇到了一個用工作來支持全球化的人。「難道不是全球化毀滅了雨林嗎?」他解釋道。我明白地表示,在我冒險犯難的經歷中最接近亞馬遜的一回,不過就是訂了幾本書而已;但這並未改善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傑瑞的反應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全球化?為什麼人們指責全球化破壞了雨林?全球化似乎突然間冒了出來,現在卻已無處不在。幾乎所有的問題,甚至一些異常的變化,都被歸咎於這種名為「全球化」的現象。人們最清楚的,可能就是全球化在雨林遭受破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砍伐林木的主要目的是為世界增長的人口提供耕地,而國際貿易的增長、對建材和家具要求的增多,也使得商人和伐木者大行其道。我想,若要回答傑瑞的擔憂,重點在於應當理解誰是「全球化者」(globalizer)?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又有多久?

  從「全球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典裡到現在,其含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詞有幾十個定義,單看兩個就足以說明人們在理解這個現象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美國人類學家詹姆斯.L.華生(James L. Watson)從文化角度將全球化定義為「日常生活的經驗,經由物品與理念的傳播,最終在全世界形成標準文化表達方式的過程」。毫不奇怪,世界銀行對「全球化」的官方定義是用純經濟學詞彙來表示的——「個人和公司與其他國家居民根據自己的意願,展開經濟交易的自由與能力」。馬克思當年發現資本主義「狼人般的饑渴」遍及世界四角,今天的左翼批評家則與其遙相呼應,認為全球化就是擴張性、剝削性資本主義的同義詞。透過商業和經濟的棱鏡來透視全球化,有助於理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由網際網路、手機和有線電視連接起來的世界;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遠在資本主義形成之前,甚至遠在電發明之前,人類的生活就已經全球化了。

  近來有許多書都解釋了流動的資本、貿易與投資如何形成了當今緊密、互賴的世界,其中尤以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為代表。凱文.歐洛克(Kevin O’Rourke)和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等經濟史學家已經說明十九世紀後期的交通革命如何激發了大規模的貿易與移民,為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打下根基。實際上,在他們看來,當大規模的貿易使全球商品價格趨同之時,全球化也於焉誕生。但「從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全球化」的做法,卻無法解釋為何早在汽船發明之前很久,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全球聯繫、甚至全球趨同的狀況。

  「全球化」這一術語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生活中全球性聯繫的情形已非常明顯,恰好需要這樣一個詞來加以總結。但對我們的日常生存狀態再做更深入的探究,人們就可以發現:從古老的時代以來,我們就和遙遠的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不回溯歷史,人們怎麼能解釋,為何幾乎一切事物——從人體的細胞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帶有一場遙遠航程的印記?為何最初的人類會離開非洲,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的物種?為何我們今天的飲食與用具,大都來自於另一個地方,而不是生產於本地?幾乎所有我們認為與某個國家有關的東西,或者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事物,其實都和世界其他地方存在聯繫——不論多麼遙遠。今日的資本主義商業模式或可解釋,為何全球化符號之一的星巴克咖啡館,會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家分店,也能夠解釋日本的佳能相機何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著名品牌。但有許多問題是經濟定義所不能解釋的。例如,最早僅在衣索比亞種植的咖啡豆,如何在遊歷了爪哇島和哥倫比亞後,來到了我們的杯子裡?在中文裡譯為「觀音」、在日文裡唸成Kwanon的Avalokiteswar,如何激發了人們的靈感,成為日本相機的品牌?

  還有無數問題足以說明,有更深層次的進程在發揮影響。生活在相距千山萬水的不同大陸上的三個人,他們身上的基因為何會發生同樣的突變?肇始於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的伊斯蘭教,如何在全世界贏得十多億皈依者?歐洲人如何學會了用蒙古馬馬鬃製作的弓弦來彈奏小提琴?又或者,以九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米(Mohammed ibn Musa al-Khwarizmi)之名命名的運算法則,如何在今天主導了資訊世界?在地中海東部發展起來的、使用奴隸勞工種植甘蔗的經濟模式,如何傳到了加勒比海?在哥倫布於新大陸發現辣椒之前,韓國為何沒有辣泡菜?美國貨幣的名稱為何來源於德國一個開採銀礦的小鎮?在加利福尼亞州釀造的第一桶葡萄酒,其所用葡萄的母株為何有「使命葡萄樹」(mission grape)之名?中國的造紙術如何傳到西方,最終為你正在閱讀的本書提供了紙張?諸如此類的問題紛繁複雜,也貼切地說明了全球性的相互聯繫有多麼無所不在。全球化的經濟學定義無法解釋紐哈芬的一位電工為何會關心巴西的雨林,以及此類事情為何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們將在第八章中讀到,「全球化」一詞的出現與世界融合日益緊密的現象密切相關。「全球化」一詞反映了人們對這種全球聯繫的認識,而這個詞本身就來自於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悄悄地發生了幾千年,卻從未有人為其命名。

  本書試圖展示,除了一些因素外,全球化根植於人類尋求更美好、更充實的生活的基本欲望。有許多角色推進了這一過程,為簡化起見,可將他們分為商人、傳教士、冒險者和戰士四類。這些「全球化者」為尋求更豐富的生活或滿足個人野心而離開故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將產品、理念和科技傳播到域外,而且隨著世界各地聯繫的加強,他們還創造了一種新局面,用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的話說,就是「強烈意識到世界是個整體」。雖說水電工傑瑞討厭「全球化」,但他關心地球的健康,這就足以說明他是位有全球意識的人,而這樣的人本身就是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產物。當然,在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於一五一九年環球航行之前,人們的確無法談論這樣的全球聯繫。但是,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將全球化理解為拓展「已知世界」(希臘人稱之為oikouménē),理解為「使天各一方的人群命運相連」,那麼全球化趨勢自有人類以來便存在了。同樣的力量至今仍在發生作用,將世界以更迅速、緊密的方式連接起來——這些力量往往有不同的稱呼。幾千年前開始的融合過程,今天正在由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社會活動家、移民和遊客繼續推動。

  之所以撰寫本書,其實是我個人想深入了解(說不上是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誰是「全球化者」?我們如何解釋,為何周遭一切物品都有全球性的根源?就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改變了我對全球化的理解。而我今天對全球化的認識,也已經與動筆之初不同了。藉由研究物品與觀念的全球旅程,我努力去理解那些離開故地、在全世界流動的產品與理念,理解它們的源頭何在以及如何演變。為了理解推動各種全球旅行的力量,我選擇了一些商品和理念作為例子,藉以見微知著。我試圖找到主要的角色和他們的動機。為了探尋商人、傳教士、冒險者、戰士等角色的行進路線,以及他們所帶物品、所持理念的傳播軌跡,我觀察了千萬年裡的變化。我講述的這個全球化故事始於約五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在當時走出非洲,這些人為了生存的需要而成為最早的冒險者。經過一代代跋涉,他們佔據了地球上的宜居地帶,沿著不同的路線遷徙,最後定居下來,又開始與散布各地的人群重新聯繫。我摒棄了傳統的線形敘述方式,不去展示某個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歷史,而是努力去探尋全世界的聯繫與相互依存,是如何在這四類角色的推動下增強與深化;在本書末有四類角色所起作用的簡明年代表。

  一些全球史研究先驅,諸如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年鑑學派歷史學者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世界體系」(world system)歷史學者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和文化史學家布魯斯.麥茲黑希(Bruce Mazlish)、菲利浦.D.科汀(Philip D. Curtin)和傑瑞.本特利(Jerry Bentley),他們的的著作對我幫助甚多。其他學者的作品,如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羅伯特.P.克拉克(Robert P. Clark)的《全球化背景下人類遷徙的歷史》(Global Imperative: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Humankind),也都幫助我從長遠角度理解全球意識的出現過程,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書籍與文章助我寫成此書。為寫本書,我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從事研究,可謂一段令人愉快的探索旅程。我相信,從長遠的時間跨度來研究全球化實現的過程,不僅滿足了我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助於其他人理解現階段全球化的推進力量。推動商人勇往直前、渡海遠行的是人類追尋更美好、更安穩生活的願望;推動戰士到異國開疆拓土的是政治野心;推動傳教士走上旅途、教化他人皈依己方良善理念的是一種渴望;推動探險家尋找新土地、新機會的是一種動力。今天,正是同樣的願望、野心、渴望與動力在推動著,讓世界愈來愈小。現在也有許多新人加入這一行列:移民和遊客取代了昔日的探險家,宣導人權、環保和其他事業的非政府組織加入了傳統傳教士的行列。隨著消費者人數的飛速增長,他們也崛起為一種新的「全球化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促進了這一過程。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是重大的例外,他們極其渴望作為商人、移民和遊客加入全球化的網路,卻為世界規則以及自身所處的環境所阻礙。早期全球化與當今全球化的主要區別在於:物品與理念的傳輸「速度」、消費者和產品不斷提升的「規模」與「多樣性」,以及最終整個過程「明顯程度」的增強。正是由於全球化過程愈來愈明顯,它的種種缺陷也一覽無餘,但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否認全球化帶來的全新局面。這是史上第一次,人們能在不同大陸同時生產和更新產品,同時提供服務,這為準備充分的人帶來空前的機會,也為措手不及的人帶來空前的挑戰。

  如果我們承認,推動世界日趨融合的力量在本質上是連續不斷的,那麼我們也勢必得出這樣的結論:全球化是個無法停止的進程。歷史記錄了緊密融合帶來的許多災難,例如黑死病的肆虐,以及所謂的「第一次全球化」(一八七〇年至一九一四年)過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中傾覆。雖說這些災難暫時打斷了全球化進程,但還沒有什麼事件或災難能終結全球化。若是充分研究長久以來推動全球化的力量,也許有助於我們預防重大災難,盡可能影導未來的走向。

  第一章〈非洲的起源〉追溯了人類最初的全球化。在冰河時代後期,有一小群人類祖先為尋找更好的食物與更安全的環境而走出非洲。在五萬年的時間裡,他們沿著海岸遊蕩、在中亞各地追逐獵物,最終定居到所有大陸。他們的膚色與面部特徵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冰河時代結束時,人類又重新開始匯聚。在黎凡特(Levant)、印度和中國出現了城市文明,來自這些地方的商人、傳教士、戰士和探險家開始相互聯繫,開始了全球化進程。

  第二章〈從駱駝商旅到電子商務〉追溯了貿易活動從人類文明的黎明至今的成長情況。本章講述貿易如何通過一張商業之網,不斷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在一起。隨著貿易的增長與商品的增加,運輸方式也不斷革新——從駱駝商隊到季風吹動的帆船,從汽船到集裝箱貨輪,再到線上購物。一度向全世界提供紡織品的印度手搖紡織工,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徹底消亡。今天,印度的總機與軟體工程師繼承了其先輩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的地位。這些新秀通過光纖電纜這種更緊密的方式聯繫世界。

  第三章〈內建全世界〉深入探究了三種常見物品。它們都從世界貿易中嶄露頭角,也各自蘊藏著一段全球交流的故事。最早在印度種植的棉花傳到世界各地,最後被美洲棉花取代;咖啡一度僅在阿拉伯世界飲用,而現在已經征服了全球,為無數人提供了工作——雖說這些人的祖先從未見過一顆咖啡豆;微晶片是今日全球化最強大的工具,它曾為資訊革命提供動力,現在也驅動著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而其最初的來源,則是數學與物理觀念在三個大陸上為期千年的演變。

  第四章〈傳教士的世界〉探究了傳教士在擴展聯繫、與其他人群交流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熱情傳教的結果,就是讓世界受到三大宗教所主宰:佛教朝聖者和傳教士將信仰帶到遙遠的角落,並在這一過程中改變了世界的藝術、文化和社會;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教士使異國土地上的千百萬人皈依——過程往往以刀劍為後盾;在現代,一類新的世俗傳教士也加入進來,將世界連接得更加緊密,他們追求的事業多種多樣,如環保、賑濟饑民、阻止侵犯人權行為等。

  第五章〈流動的世界〉講述了探險家的故事。他們以極大的好奇心去探究一個又一個的山嶽與島嶼。地理上相互隔絕的世界最終能聯繫在一起,他們功莫大焉。迦太基將領漢諾(Hanno)在西元前五〇〇年便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此外,從漢諾到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杜達(Ibn Battuta),從馬可.波羅(Marco Polo)到麥哲倫,無數的探險家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催生了今天交融的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移民為改善生活離開故土。與此同時,無數的熱情遊客也借助現代交通工具的力量,建構了日益強大的紐帶,將世界連接在一起。

  第六章〈帝國之網〉探究了野心勃勃的統治者所起的作用。普世理想、對權力與榮耀的追求將這些戰士帶到遙遠的地域。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野心勃勃的人們征服了土地與人口,建立了種族混雜的基因庫,並傳播各種文化。從羅馬帝國到不列顛帝國,帝國統治者建立的政治成就促進了法律與語言的統一,以及動植物品種在全球的交流。

  第七章〈奴隸、細菌與特洛伊木馬〉探究了在全球聯繫的擴展之下潛藏的陰暗面。隨著愈來愈多的商人、傳教士、戰士和探險家走向世界各地,他們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從一開始,他們就將從其他土地抓獲的士兵與民眾擄為奴隸,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一事使奴隸制更加登峰造極,在美洲的許多地方創造了多族群社會。從「絲綢之路」上商人攜帶的瘟疫病原體,到西班牙征服者攜帶的天花與流感病毒,再到跟隨遊客在全世界橫行的SARS病毒,全球交流也得為一些災難負責。近年來,寫電腦病毒的人也在利用高速光纖網路干擾全球各地的電腦運行,或使其陷於崩潰。

  第八章〈全球化:從流行用語化為詛咒〉要探討的是:隨著人們對全球聯繫認識的加深,「全球化」於一九六一年羞怯地出現在英文詞彙表中之後,如何演變成一個流行詞彙。對二十世紀七〇年代以來電子資料庫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紀九〇年代,當管制的放鬆與科技的進步推動全世界的貿易與投資的時候,該詞的使用頻率也在快速增加。隨著全球化過程引發了一些經濟問題,該詞的涵義和用法也發生了變化。「外包」——一個更引人聯想和擔憂的詞也正在逐漸取代「全球化」,這說明人們對全球化價值判斷的改變。

  第九章〈誰在害怕全球化?〉探究的問題是:更快的經濟融合帶來了經濟增長與繁榮,但為何還有一些人開始將「全球化」一詞視為眼中釘?在西雅圖、坎昆(Cancún)、熱那亞和香港,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和八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Eight)的會議都會引來大群抗議者,他們紛紛指責不民主的機制與不公平的政策。貿易與通訊的加速發展為中國和印度的大批民眾提供了工作,但也使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擔憂全球化對工業國家經濟的未來影響。

  最後一章〈前路〉總結了全球化進程,並預期了其坎坷的未來。全球化建立了一個水乳交融的世界,許多人得以脫離貧困,但全球化的加速也讓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邊緣化。設法使邊緣人口融入全球化,鼓勵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繼續對外開放,同時還要遏制西方已開發國家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風潮的興起,將是未來全球性的挑戰。
從億萬年前走出非洲的探險旅程開始便不斷加速的全球融合趨勢,將難以停下腳步。然而,由於我們的命運已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即便是一時的出軌都將付出巨大代價。在「大蕭條」之前世人就曾做此嘗試,結果無需贅言,而在一個高度聯繫的世界,這樣做的風險有增無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4289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2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 產品經理雖然不是一個新名詞,卻因為網際網路時代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產品經理一度成為近幾年人力資源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崗位,也是90後高薪人才的聚焦職業。 據統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產品經理的年薪平均在50萬,而擁有5年以上垂直領域經驗的產品經理,更是達到了年薪百萬!!這也是為什麼就算「996」(所謂的9點上班,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就算髮際線一天天「撤退」,很多90後也要在網際網路公司堅持、再堅持。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特別是字節跳動、阿里、騰訊等頭部大廠的產品經驗,是別的傳統企業所無法給予的,而這些寶貴經驗也將是今後闖蕩江湖的「法寶」。 然而,不少傳統崗位的大佬們都質疑: 憑什麼? 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網際網路混過幾年,就自稱大神?要知道在傳統行業傳統崗位,就算擁有10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月薪達到5萬也是需要一些運氣,更別說年薪百萬了。 不少傳統企業的管理者們也質疑: 憑什麼? 因為他們高薪聘請來的產品經理貌似也並沒有給企業帶來多少新鮮玩意兒?天天說著自己那一套,難道產品經理要逆天? ... ... 2020年1月,一本關於產品經理的書籍《俞軍產品方法論》一經發布,立刻火爆產品圈及不少圈外吃瓜群眾。這本書的作者正是堪稱最勵志的產品經理傳奇人物——俞軍,百度前產品副總裁、滴滴前高級產品副總裁。 ... 俞軍自己評價:」做為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先行者,不論觀點對錯,寫出來能給後來者一點啟發總是好的。」 ... 這本書目前豆瓣評分8.8分,四星半。豆瓣三星意味著「還行」,四星意味著「推薦」,五星意味著「力薦」,這個分數就意味著絕大部分人是極力推薦這本書的。 ... 這本書也獲得了張一鳴和程維的推薦,差王興就能集齊TMD創始人了。 ... 那這本書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到底能否達到對於產品經理這一話題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終極目的呢? 接下來我們將跟隨作者的思路來深入了解。 ... ... 消費品時代,產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塊香皂,一支筆,一碗飯,一輛車,等等,是生活工作學習需要的物品;軟體時代,隨著電腦的普及,產品又包括了在電腦中安裝和使用的軟體,用戶因為需要而購買;而網際網路時代,產品的定義已經非常廣義,可能是更高品質的音質(QQ音樂VIP),可能是提前收看電視節目的特權(超前點播),也都源於用戶的需求。 所以產品本質是一組約束條件下的效用組合,能夠滿足偏好和認知相同的一組用戶。 ... ... 用戶一定不是所有人,因為某一產品並不是為了所有人的需求。所以用戶是用一定情境下和偏好認知進行分類劃分過的,偏好和認知相同的用戶需求決定了某一產品的效用。 這在網際網路行業是比較常見和慣用的產品設計理念。比如愛奇藝的超前點播,受到了很多用戶的吐槽,這一話題更是成了彈幕里的熱詞。然而吐槽並不影響這一功能產品的銷售。通過對某熱播劇的更新頻率的把控(特定的情境下),細分出了願意付費提前收看劇集的這部分用戶。 ... 而傳統企業也從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中得到了啟發,開始通過「用戶畫像」來重新精準定義產品類別,精準的滿足特定用戶群體的需求,從而有效的提升產品競爭力。 ... ... ... 企業以產品為媒介,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達成創造商業價值的目的。通俗說來,企業就是要生產出特定的產品,找到特定的用戶,完成交易,用戶獲得了需要的效用,企業獲得了商業價值,這裡之所以叫商業價值,是因為企業獲得的不僅僅是利潤,還有可能是非利益的收益,如知名度、點擊量、品牌認知度等等。但企業獲得的商業價值一定是對企業持續發展有利的。 對於企業來說,要想生存和持續發展,首先就是要持續發現市場獲利機會,持續生產出可以獲利的產品,與儘可能多的用戶的完成儘可能多的交易量。 再拿超前點播為例分析,對於視頻網站來說,盈利模式比較單一,除了廣告就是內容付費,而內容成本又很難削減,導致視頻網站持續盈利困難。愛奇藝2019年Q3財報顯示,其虧損幅度進一步加大,凈虧損為36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虧約4.8個億元,達到財報披露以來的最大虧損額。 ... 而超前點播則是在挖掘到用戶對付費的接受度不斷增強的機會,設計出的一個功能產品。在經歷了「會員疊加付費」「50元6集天價劇」的全網爭議後,愛奇藝並沒有取消該服務,只是進行了調整,僅保留了「3元/集」的購買制度,這最終成為了用戶普遍接受的服務,或許會為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實現增收、降低成本壓力帶來一線生機。 ... ... ... 消費品時代產品經理的工作重點在於品牌定位、渠道控制等營銷和銷售上,軟體時代產品經理則更多側重於生產和協調,進行項目管理和推進項目按照客戶要求上線。 而「在線信息產品」的出現,催生了「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這種產品不同於傳統意義的產品:複製分發的邊際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用戶量大、快速疊代……這些特點要求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必須承擔更多的職責: 從市場需求洞察、需求分析、試錯型判斷,到產品設計和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從跨部門溝通協調和推進,到把產品銷售出去,完成交易。 雖然目前沒有關於產品經理的標準學科,但做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不僅僅是會畫原型圖、會做互動設計,他通常需要掌握一定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知識,才可能在快節奏的網際網路時代立足。 所以產品經理給企業帶來的是用戶導向的需求分析理念、產品設計,更重要的是跨部門協作的溝通力以及市場運營推廣帶來的用戶反饋。優秀的產品經理不僅能打通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壁壘,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能打通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溝通渠道,縮短企業對於用戶反饋的反射弧,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 ... 然而,我們又不能孤立的看待產品經理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作者俞軍給出了一個產品經理對企業價值的公式: 產品經理的價值=經驗等級X平臺匹配度X智慧等級 由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我們招聘、選拔、晉升、培養或評判一個產品經理,不僅僅要簡單的看從業經驗,因為產品經驗等級具有邊際遞減效應,通常來說五年以上的產品經理就基本上能對該領域的用戶、市場、政策、競爭、供給和上下游情況等理解的比較穩定了,基於相同產品的經驗等級很難拉開差距,所以同樣要考慮的是平臺匹配度和智慧等級。 產品經理對企業來說是一個中樞性的角色,所以對企業相關的用戶、市場等外部環境的了解以及平行團隊合作推進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經理能力的發揮。因此平臺匹配度制約了高階產品經理空降的成功率。可能在別家公司價值200萬的產品經理,在你這裡只能產出50萬的價值。 而智慧等級則決定了一個高階產品經理能否空降成功的關鍵,智慧等級高,就能很快摸透內外環境,快速融入團隊,不僅能把原來團隊的經驗和思考複製過來,而且還能與新團隊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帶來更高的價值。而智慧等級低的產品經理,就算經驗等級高,也會因為平臺匹配度的問題,可能連複製經驗都做不到,很難立足。 ... 除了產品經理自身的能力因素,每個企業的所面對的內外部環境不同、所秉承的目標和文化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經理 「褒貶不一」的現象,所謂「一千個企業有一千種產品經理的定義」。 有可能你遇到的這個產品經理自身能力不足,確實無法達到企業的要求; 但也有可能這個產品經理過往經歷的大環境和團隊能讓這個產品經理充分發揮潛力,而你所提供的環境和團隊並不適合這個產品經理; 也有可能這個產品經理目前的狀態,並不符合你所在企業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 所以要想讓產品經理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價值,首先要根據企業的目標,做為選拔產品經理的原則,是側重短期績效,還是側重潛力;是注重協調溝通和文化價值觀,還是注重專業能力。 總之,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是能最大化價值的理想情況。 ... ... 做為產品經理自身,如果確定了要在產品經理這條職業道路上發展,那麼也是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自己。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短板,因為短板即是自己的發展瓶頸,要從短板入手學習知識、提升自己,如決策、經濟學、心理學、博弈論等,都能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提升專業度的同時,減少認知偏誤,更精準的權衡取捨。 其次從專業度上來說,產品經理所要掌握的精髓即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是需要在大量實踐中獲得的,所以在經驗積累的前五年,首先需要找到一個有大量疊代、有產品心的團隊,從0到1的積累問題和經驗(一般在中小公司),其次找到某一成熟產品的細分領域做深做透(一般在大公司),然後儘可能多的體驗多種職能,做寬做雜,擴寬視野(一般在中小公司)。當自己的專業領域的經驗足夠後,一般至少為5年,再根據自己的能力、性格特點和機遇選擇不同的發展之路。 ... ... ...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areer/8k4x4p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1638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葉大學附近推薦頸部緊繃酸痛治療中醫大村頭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田尾不用安眠藥治療治療有效中醫診所草屯注意力不集中改善中醫診所
彰化肌肉疼痛治療中醫 永靖不用安眠藥治療中醫推薦 鹿港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田尾口內疼痛改善中醫診所 竹塘恐慌中醫推薦 南投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集集憂鬱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頻尿中醫推薦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下背酸痛中醫推薦 竹塘容易冒汗中醫推薦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溪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vz73bs33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